孙坚团队一向在寻觅跨界载体,坚持将姑苏御窑金砖和传统手工艺进行结合,化“残损”为“完好”,诞生了一件件既有实用价值,又有欣赏价值的金砖文创。图为孙坚创造的部分文创产品。受访者供图
坐落江苏省姑苏市相城区的御窑金砖厂,29岁的孙坚已在这儿作业7年。他个子不高,穿着朴素,身上散发着文人的儒雅与秀气,不可思议这曾是一名干“苦力活”的砖雕工人。
从姑苏砖窑到北京故宫,御窑金砖一向为明清时期皇家所用。2006年,姑苏御窑金砖制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。孙坚地点的金砖厂,是这项非遗技艺仅有职责维护单位。
结业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孙坚,2015年刚入厂时,从事青砖的机械雕琢。凭着对工艺美术稠密的爱好,孙坚只用1年就生长为砖雕车间主任。2016年,金砖厂建立砖陶文明构思室,由90后成员组成,孙坚担任作业室副主任。
据介绍,御窑金砖一共29道工序,成品率缺乏20%,大部分都为劣质品。一块完好的金砖,价格高达3万元,寻常百姓家用到的当地并不多。怎么让这块“金字招牌”为更多人所了解?又怎么在“劣质”中开掘更多的“完好”?这个年青人想到了文创。
平常,孙坚在御窑金砖博物馆工作,这个坐落相城区元和大街的博物馆,在当地陆慕御窑的原址周围建成,是御窑金砖文脉的源头。便是这种厚重清幽的作业环境,给了孙坚不少创造的构思。
凭仗多年做砖雕的阅历,孙坚在做文创开发的初始阶段,挑选了把金砖的劣质品和砖雕斑纹相结合。他展现了工作桌上前期规划的著作:这是一件海棠纹饰的壶承,雕得比较简单,把金砖和茶具做了一些结合。
此外,桌上还有一对镇纸分外招引眼球。镇纸沉甸甸的质感,表皮细腻、健康。孙坚说,这是一款“嵌金铭文边款镇纸”,带边款的金砖随型碎片,镶嵌在胡桃木中,不只真实做到了“化缺为整”,也展现出了无雕饰的自然美。
文创的开发并非一往无前。“我曾经大吹牛皮,以为做好一款产品只需要3个月。但后来发现,一年也未必能做出来。”在孙坚以往的观念里,文创产品都会阅历从生疏到了解,最终是批量生产。而传统手工艺所带来的许多不确定性,让他改变了主意。
孙坚以为,文创主要是“构思”,更多是在做一种结合,这是手工艺之间的跨界结合。他一直在寻觅一些载体,例如和传统的金石、篆刻、文房联系起来,做出更多实用型或欣赏型的文创产品。
最开端,这支年青的团队只要5人。由于孙坚与搭档们都是90后,新点子多。他们为御窑金砖厂先后注册淘宝、抖音等线上电商直播渠道。“这是一门小众的技艺,可是咱们期望经过互联网,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美。”孙坚说。
一来二去,了解御窑金砖厂相关文创产品的年青人越来越多。2019年,这支90后团队还进入博物馆、陆慕小学、幼儿园等地,为青少年展开研学活动。
让孙坚感到惊喜的是,小团队的人员在不断地扩大,现在已有8人。已经有了00后成员。同孙坚相同,他们不是相关专业的结业生,但都在作业中爱上御窑金砖。“有几位搭档是学教育的,他们担任为咱们规划更多风趣的研学活动”。
现在,孙坚有了更实践的主意:要把御窑金砖以更生动的方法推行给青少年,让青年爱上砖窑的艺术。而这是孙坚团队一向在坚持的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李超 实习生 曹伟 来历:中国青年报
来历:中国青年报